“两米之外六亲不认,五米开外人畜不分。”
不单单是生活在21世纪的咱们,就连古人也逃不过近视的折磨。
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终身多病,特别是眼病缠绕其后半生。他一生诗作两千余首,其中眼病诗作40余首。其中,有一首叙说眼病的痛苦:
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
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
诗句中详细地描述了近视看书写字的痛苦之状,可见白居易的视力已经到了视物模糊不清的程度。
那么古代近视的人多不多?
不多。
古代得近视的都是富贵病。
毕竟能读书的家庭很少,没有机会得这个病。
古代人为什么不容易近视?
古人虽然也有近视,但相比于现代来说,其数量是微乎其微的。为啥古人不容易近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古人写字多用毛笔,笔杆长,眼睛与桌面的距离自然隔得比较远。
2、近视可能跟人种有一点关系。从目前对近视的研究来看,黄种人的近视人群比例为79.6%,位居全球第一;而白种人的近视比例只有22.8%;黄种人的眼轴要长于白种人。
3、即使唐朝已出现雕版印刷术,但由于制作成本大,印刷出版的书仍是少数。大量的个人作品,是用手抄的形式留存的。手抄本的字体相对较大,更易于阅读,自然近视也就少了。
4、古人注重学习环境的清幽,心无杂念,学习一段时间后,会打开窗户,看看景色。挑灯夜读,也只是少部分人的学习状态。不过古代只有“烛火”,灯光本身昏暗,一支飞蛾飞过,烛火“摇曳”,这是对眼睛极为不好的。然而,古人从出生一直都是用烛火,早已习惯了这种光亮程度,眼睛也自然免疫了。
当然也不免有囊萤映雪、凿壁求光这等典故。
5、古代能读的书,数量有限,而且一本书可以读几年,相对来讲近距离用眼的时间比我们少很多很多。
6、古人的书本装订方式——竖版,在看书时,眼肌的活动范围比横版书本来说要大一些。
7、古人有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肝代谢正常,中医上说肝明目,所以肝功能正常,眼睛也好。上述古代诗人白居易就是因嗜酒如命,视力不好,李白晚年视力也是极具下降。不多,古代得近视的都是富贵病毕竟能读书的家庭很少,没有机会得这个病
古代人近视了怎么办?
虽然古代人不容易近视,但是像白居易这种近视的人怎么办呢?人类的智慧在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来了!聪明的古人也早就想到了利用工具来辅助视力。江苏邗江甘泉二号汉墓出土了一只东汉初年的金圈嵌水晶片,直径1.3厘米,可放大5倍。实际上就是一只小巧、方便携带的单片眼镜,也被古人称作“读书石"。将它放在书上则可以轻松把字体放大。这表明至少早在东汉初年,古人便已想办法应对近视看不清的问题了。而到了清朝,眼镜已然不算稀罕物件了,每副值银不过五六钱,遍地贩卖,人人可得。雍正年轻时就近视,戴了康熙御赐的眼镜才视力清明,大大提高了批阅奏章的效率,据说后来他一年就造了35副眼镜,随处安放,随用随拿,是名副其实眼镜的死忠粉,水晶的,茶晶的,墨晶的,玻璃的......除此之外,古人还可以选择中医的一些方法,比如覆盆子等药材在中医中被认为可以明目;还有针灸也是古代人会选择的治疗眼疾的方法。
总之,古代人如何应对近视这个问题既有医学方面的处理,也有一些玄学或民间偏方。但我们现在知道,保护眼睛和预防近视需要通过正确的用眼习惯、适当的休息、科学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等多种手段来实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fangzhiyuan.com/etsgzl/9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