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史医生,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视力问题,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屈光参差程度与弱视关系的科普文章,一起来看看吧。
弱视是当代青少年儿童常见的眼科疾患之一,弱视不仅仅会导致视力异常,最主要的是会不同程度损害患者的双眼视觉功能,严重者丧失立体空间感,最终造成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人类的双眼视觉发育敏感期是12岁以前,如错过后再进行治疗,双眼视觉功能则难以恢复,且所需疗程长。
因此,明确弱视发生发展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尽早预防,降低弱视患病率已然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屈光参差性弱视一直是眼视光学领域研究的重点。
一、屈光参差的分类标准目前临床研究中,关于屈光参差的分类标准参差不齐,这也是为什么各研究最终得出的不同程度屈光参差患病率不同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各学者研究屈光参差程度与其他因素时所得结论不一致的主要原因。
将病理性屈光参差定义为两眼屈光度球面差≥1.50D,柱镜≥1.00D。因此通常情况下当两眼屈光度差值小于1.00D时,我们认为属于生理性屈光参差,当两眼屈光度差值≥1.00D作为屈光参差判断标准。
那么,如何判断低度、中高度屈光参差?截止目前,全球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
经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临床研究中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分类方法:一般多以1.00-2.50D为低度参差,大于2.50D为高度参差;也有一部分人将差值在1.00D-2.00D范围内定义为低度参差,2.00D-3.00D为中度参差,大于等于3.00D称为高度参差。
少部分人将两眼屈光差值在1.00D-2.00D范围内定义为低度屈光参差,≥2.00D则为高度屈光参差。
在本研究中,为了使本文结果与国内外相关的文献结果具有可比性,也为了在分析屈光参差与弱视及双眼视时能够得到较大的相关性,我们选用更为严格的同时也是最常见的分类方法,即设定小于1.00D为生理性参差,1.00-2.50D为低度参差,大于2.50D为高度参差。
二、屈光参差程度与弱视1.屈光参差程度与弱视发病率的关系
国内外诸多学者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得出,屈光参差性弱视是弱视最常见的第二种类型,比例大约占30%以上。早在70年前,有人发现并发文称单纯性屈光参差可以引发弱视。
那么,同一个体两只眼睛的屈光度相距多大才会出现弱视?弱视的四种类型中,每个类型产生弱视的屈光度差距都是一致吗?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屈光参差程度与弱视发病率的关系,为临床上更好的对弱视进行防治,对此国内外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当远视屈光参差1.00D,近视屈光参差2.00D,散光屈光参差1.00D时,出现弱视的百分比分别为43%、43%、36%,说明弱视类型不同时,出现弱视的屈光参差度数不同。
远视性屈光参差为1.00D-2.00D及2.00D时,弱视率分别为44%、83%以上;近视性屈光参差<2.00D甚少出现弱视,当差距在2.00D-3.00D时,弱视率达20%,当差距在3.00D,弱视率高达%。
值得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fangzhiyuan.com/sgzlsl/8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