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中,经常会有家长被告知自己孩子的眼睛有散光时表示诧异,甚至难以接受。今天,就让门诊眼视光中心的主治医师潘旭冲给大家讲讲散光的那些事儿,来一次与散光的“亲密接触”。
你和散光真的很陌生?
先让我们看些学究气的研究报告:AbrahamssonM的研究发现,在36–65个月的婴儿中,38.6%的婴儿有大于50度的散光。DSPFan的调查显示,55.8%的儿童至少有50度的散光,21.1%的儿童至少有度的散光。随着生长发育,散光会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一般在2-4岁变化最大。最近,OlaviP对两百多名儿童长达23年的跟踪调查后发现,这些人在10岁、23岁、33岁时,散光平均值分别为26度、45度、79度;这些人中,至少有50度散光的人,从10岁时的30.8%上升到了33岁时的68.7%,而至少有度散光的人,从10岁时的3.8%上升到了33岁时的34.4%。这些枯燥但详实的数据告诉我们,其实散光与我们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几乎伴随一生,概括来说,从婴幼儿到儿童,到成年,再到老年,散光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散光是“炯炯有神”的扼杀者
对于青少年及成人,散光最大的影响是让他们出现视力模糊和视物疲劳,严重时让人感到视物变形、重影甚至头痛。有时候通过皱眉、眯眼睛、歪头等动作,视力会有不同程度提高,这样做虽然有一定帮助,却大大降低了他们的颜值。对婴幼儿来说,上述症状往往无法表述,如果散光比较严重,将明显影响婴幼儿在视力、双眼视功能等方面的视觉发育,重者可导致弱视。另外,Gwiazda等很多研究者发现,散光不矫正将促进近视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散光的早期发现、规范矫正非常重要,虽然这本身不能改变散光。
近视的“兄弟”散光
其实,散光就像近视一样,也是一种屈光不正,只是,不像它的兄弟近视那样出名。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把眼睛比喻成一架照相机。眼睛的角膜、晶状体等屈光成分统称为照相机的镜头,眼睛的视网膜就是照相机的胶卷。如果眼睛没有任何问题,是一个完美的照相机,那么外界的平行光线经过镜头的折射后就成像在胶卷上。
只可惜,眼睛的镜头或多或少有些缺陷,如果镜头在不同方向折射光线的力量不同,那么不同方向的光线就成像在离胶卷不同距离的位置,这就形成了散光。打个比方,没有散光的镜头比作透明的篮球,在不同方向弯曲程度都一样,因此折射光线的力量也一样;而有散光的镜头就是玻璃橄榄球,不同方向弯曲程度不同,折射光线的力量也不同,这样,光线汇聚于胶卷不同位置,影响成像清晰度,也就影响了眼睛的视力。
散光的特有“气质”
到相对于它的兄弟近视,散光除了度数外,还有一个特有的“气质”,那就是它的方向。散光的方向,医学上有轴向和子午线两种表示方法。为方便理解,同时临床上散光矫正也用轴向表示,这里以轴向解释散光的方向。还是以透明橄榄球打比方,根据橄榄球放的位置不同,散光可以分为三类。如果橄榄球横着放(长轴在水平位±30°),称为顺规散光;如果竖着放(长轴在垂直位±30°),称为逆规散光;如果斜着放(长轴在45°/°±15°),就是斜轴散光。一般来说,顺规散光相对多见。
散光的“脾气”
散光的方向这一特有“气质”,大家可别小看,它这“脾气”一来,小度数也会有大问题。一般而言,对于不超过度的散光,如果它的心情好,横着睡着了,是顺规,那问题自然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它不怎么高兴,是逆规,直着杵在你面前,那你可要小心了,要尽量矫正;更严重的,它要是变成吊儿郎当的混混,是斜轴,斜靠着在你面前,那就得好生伺候,得想个办法好好解决。至于高于的散光,如何对待就不言而喻了。当然了,不同人对散光的适应程度不同,具体是否矫正、矫正多少度数,需要专业医生调整。散光矫正的方式常见的有框架眼镜、隐形眼镜特别是RGP,以及手术等方式。(眼科潘旭冲)
微互动(yydermyy)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fangzhiyuan.com/sgzlsl/1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