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正值暑期,很多家长都会带着孩子去看眼睛。但孩子近视后,一些家长第一反应往往是不希望给孩子配镜矫正,而希望能通过“治疗”方式让孩子眼睛恢复正常。这导致社会上一些视力康复机构有机可乘。
事实上,我们知道,近视一旦形成是无法治愈的,只能通过有效的方式进行矫正,延缓近视的增长。
本文为大家还原“提升视力”背后的真相。
如今,走在街上常常能够看到打着“视力康复”牌子的机构,并声称能够“治愈近视、散光”、“智能降低度数”,甚至能够做到“轻松摘镜”。
1
“特别的”视力表
上图这两种视力表中,显然左侧的视力表比右侧的更容易辨认许多。然而只有右边的才是标准对数视力表,而左边的因不符合国家标准早已被淘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辨认出二者的差距。
图
视力表国家标准中的部分要求
2
“可诱导”的电脑验光
上图显示的是同一天用同一台电脑验光仪,先后两次给同一个人测得的度数。
第一次结果:右眼度近视,左眼度近视。
第二次结果:右眼度近视,左眼度近视。
很多类似的细节可以引起或大或小的度数偏差。只要第一次测深了,以后度数变浅也自然就是“机构的功劳了”。
3
「配镜度数」不一定是「准确度数」
既然电脑验光可以诱导,那么镜片度数是准确的吗?拿现在的眼镜度数和之前的比较,是不是就能说明视力的变化呢?不能。首先,配镜度数并不一定就是准确度数。
此外,配镜处方包括球镜、柱镜和柱镜轴位多种参数,普通人并不熟悉。测镜片度数使用的焦度计,稍有偏差度数也不准确。当我们把把眼镜拿去这类机构检测时,并不懂得机器的读数与使用,也只能相信他人汇报的结果。
4
「模糊」变清晰
前文提到的都是通过外部手段来影响视力评估的结果,那么通过训练真的可以使患者感到不戴眼镜时视物变清晰吗?
假设焦深如图那么长,那么对于黄斑接收到的光信号,大脑会判别为清晰。也就是说,大脑对不清晰是有一定的容忍范围的,只有超过了这个范围,我们才会感觉到不清晰。
下图中相机的景深可以很好的类比这一机制。
这些机构由于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持,采用的方法五花八门。其中很多训练方法需要高强度的用眼,与减少眼睛疲劳的近视防控原则背道而驰。许多患者训练后视力“变好”了,但近视度数比原来还高。慢慢地,近视加深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大脑能容忍的范围,就再也看不清了,视力就会断崖式下降。
5
正规治疗,拒绝受骗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机构使用的诸多方法并不高明,但是利用了患者急切的心理,以及一些知识盲区,从而实现了所谓的“轻松摘镜”。
其实,视力医院就诊的警报器,但大脑的模糊适应会欺骗自己,可能使得患者因为自觉“视物清晰”,医院就诊。
无论是何种疾病,在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相信医生的判断,才是最好的选择。
正确的训练方式举例
近视的深层机理,至今仍然是个谜。至今没有“治疗”近视的方法,所以请记住“近视不可逆”。能真正奏效的近视控制方法也屈指可数,其中调节灵敏度训练称得上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通过科学使用反转拍,可以定时打断近视眼眼轴延长的“发动机”,让近视度数慢一点涨,反转拍对近视的防控作用,是调节灵敏度提升的结果。从目前受认可的近视形成假说——远视性离焦学说看,因为有了精准的视网膜成像,眼轴会失去进一步延长的始动力,达到控制近视的效果。润明视光
近视防控,弱视训练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fangzhiyuan.com/sgzlqj/5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