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金眼科”如何做到“精眼科”,让患者不仅看得见,还能看得清、看得好?全国各地眼科专家用三个字给出答案——“三焦点”。
来源:健康界作者:索思
“金眼科”更是“精眼科”,对眼科来说“精准”二字,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设备、产品、技术,手术流程,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近日,在首届“京城老视论坛暨三焦点新技术临床应用研讨会”上,一项新技术——三焦点人工晶体,吸引了全国各地眼科专家的兴趣。大咖们难得相聚,共同探讨——如何让患者不仅能看得见,还能看得清、看得好。
三焦点人工晶体如何“异军突起”?
“这种方式现在是‘异军突起’”,医院教授郝燕生做了个手势,强调自己讲演的内容,而通过特殊技术研磨的三焦点独特光学技术---平滑微相位技术,在不影响成像清晰度的情况下又减少了眩光,使得患者术后对比度提高,视觉感受度更佳清晰。
医院教授郝燕生
医院教授张劲松认为这带来了“两低一矫正”:更低光线损失,更低光线折射和球面像差的矫正,对视觉感受最大的改变是“增加对比度和景深。”
医院教授张劲松
推陈才能出新。传统的单焦点晶体的不足也是单一焦点,多焦点晶体的基本是两个焦点,能看近和看远,但它缺乏中距离的视力。
电子产品时代的到来,中距离视力的重要性突显,比如看电脑、汽车仪表盘等。
如何“一步到位”获得全程视力?
三焦点人工晶体做到了。“它在80厘米处附加了+1.66D的屈光度”,医院教授郭晓萍介绍,多焦点晶体光线分布远、近各50%,而三焦点人工晶体“远距离50%,中距离20%,近距离30%。”
医院教授郭晓萍
“这使得换上三焦点晶体后,便接近人类的视觉质量。”郭晓萍说。
帮“三焦点”走向精益求精的“窍门”
面对新技术,除了研究使用方法,还要掌握技巧,“在刚开始时一定要谨慎”,医院教授钟勇提醒“要多看看实践者‘摔的跟头’。”
医院教授钟勇
制定好手术计划,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首都医科医院教授宋旭东提醒,术后视觉的程度与术前对眼睛的评估密不可分,并且,术前还需同时检查视网膜的功能,“所以必须得有OCT(光学相干层析技术,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来做检测。”他表示三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有非常规范和标准的手术流程,要求术前精确测量。生物测量的精确性和数值直接影响整体手术效果,是达到高质量手术效果的重要前提。
首都医科医院教授宋旭东
而获得良好术后效果的关键是术前适应症的选择和精准手术。医院教授陈志敏认为,首先要保证预期术后散光要小,“这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情况。”还有高阶像差要小于0.3um,Kappa角小于0.3mm,自然光线下瞳孔不小于3mm。
医院教授陈志敏
为了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手术需要精确测算。如何测得准呢?有近20年相关经医院教授李绍伟介绍,“角膜相差越小,校正中心视力越好。高度近视可以用LSW1、Sirus、Barrett,屈光术后,建议用Barrett。”
医院教授李绍伟
细节决定成败,对医院教授陈松格外注意。“首先是减少医源性散光”,陈松介绍,1.8和3.0切口的术后医源性散光,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而三焦点手术建议的1.8切口可以强化高端手术的术后效果,提高患者的整体满意度。
医院教授陈松
做眼科手术,绕不开睫毛。“我估计现在90%医院是不剪睫毛而做贴膜,这会使术后效果因操作水平上的差异而带来影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陈松在开睑器的设计方面做调整,“我的开睑器带挡板,而且有弧度,它可以使你在手术贴膜贴得不好的情况下充分把睫毛阻挡在视野之外”,从而减少睫毛带有的病原微生物造成术中感染的机会,可谓“多”一步海阔天空。
“三焦点”用疗效赢医患点赞
“主要是疗效好。”张劲松评价“三焦点晶体技术”的话,或许是其中一个原因。
年底,益普索发布的《40岁以上职场人群近视困难发生率及全程视力重要性调研报告》显示,中老年人群不断提高视觉质量要求,而我国40岁以上人口中,未矫正的老视人数约为3.71亿人,其中超过90%的受访者希望能够摘掉镜片,从而获得高质量的视觉,更方便进行日常生活社交,而不想社交和生活场所因为老视配戴老花眼镜引起的各种尴尬和麻烦。
“(这种需求)对患者是一种情结——变年轻,对医生则是一种境界。”医院教授鲍永珍感叹。
医院教授鲍永珍
实现这个愿望的难处在于,单焦点晶体、双焦点晶体等技术各有优缺点,患者因知识局限很难权衡利弊,医生则必须从中主导,“压力太大了。”令人欣慰的是,三焦点人工晶体出现后,缓解了医生和患者的纠结。因为自五年前三焦点晶体在国际国内上市以来,患者满意度高。“患者的满意带来医生的欣慰,手术后,看到患者笑了,我们的心情也就放松了。”医院教授沈晔感叹道:“这种状态对我们长期的事业发展,是心理和体力的支撑。”
医院教授沈晔
“一位患者从三岁开始戴眼镜,一直带了50几年年,换‘三焦点’后,欣喜若狂,终于摘掉了50年跟随在测的框架眼镜,专门给我写了感谢信,还在自己的看白癜风权威的医院哪家医院能够治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fangzhiyuan.com/sgywzl/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