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C学术论文集(下)
角膜塑形镜学术论文
摘录于COOC学术论文集
了解专家、医生对角膜塑形镜的
新看法、新研究、新成果
一、角膜塑形镜和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控制儿童近视发展疗效的比较
作者:符爱存,吕勇,赵兵新,王卫群
单位:医院
摘要:
目的:
比较夜戴角膜塑形镜(OK镜)和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控制儿童近视发展的疗效。
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例(均取右眼数据分析)近视儿童分为两组。OK镜组:94例近视儿童(年龄:8~14岁,9.93±1.67;近视等效球镜:-1.00~-6.00D,-4.25±2.01)双眼夜戴OK镜。阿托品组:86例低度近视儿童(年龄:8~14岁,10.09±1.89;近视等效球镜:-0.75~-6.0D,-4.0±1.81)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同时睡前双眼各点1滴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两组儿童均随访1年。收集两组性别、年龄、近视度数、基础眼轴长度和1年后眼轴增加量等参数,比较1年前后两组近视儿童的眼轴增加量。
结果:
OK镜组和阿托品组1年的眼轴增加量分别为-0.04~0.94mm(0.25±0.21)。OK镜组增加量稍小,去除年龄等其他混杂因素后,两组眼轴增加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1年的眼轴增加量,两组均与年龄呈负相关:βOK=-0.06,P0.05;β0.01阿托品=-0.06,P0.05。两组眼轴增加来那个与性别、近视等效球镜度数、角膜曲率、前房深度和基础眼轴长度等参数无关。
结论:
中国大陆近视儿童,夜戴OK镜组和滴用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组1年后,OK镜组控制近视发展的疗效更好。两组的疗效均与年龄呈负相关。
二、青少年低中度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黄斑部脉络膜厚度变化的早期临床观察
作者:丁香英,王宏娜,万晓梅,鲁元媛,许军
单位:中国医院
摘要:
目的:
观察青少年低中度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黄斑部脉络膜厚度的变化。
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年11月至年2月就诊与中国医院眼科的近视青少年90例只眼纳入研究,其中60例只眼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为实验组,30例60只眼配戴框架眼镜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根据初诊时近视程度将实验组在分组:A组低度近视68只眼(近视≤-3.00D),B组中度近视52只眼(-3.00D近视≤-6.00D)。
采用海德堡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增强深部成像技术(EDI-SDOCT),对实验组及对照组戴镜前及戴镜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患者双眼分别进行扫描,对距黄斑中心凹鼻侧、颞侧、上方、下方四个方位μm、μm、1μm、μm、2μm及黄斑中心凹(SFCT)共21个位点的脉络膜厚度进行测量,对比观察对照组与实验组戴镜前后SFCT、M、M、M1、M、M2的变化。
结果:
1.实验组戴镜后与戴镜前相比黄斑部脉络膜厚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戴镜后与戴镜前相比黄斑部脉络膜厚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戴镜后与戴镜前相比黄斑部脉络膜厚度有所增加,对照组戴镜后与戴镜前相比黄斑部脉络膜厚度无明显变化。
2.戴镜后各时间段黄斑部脉络膜厚度与戴镜前相比,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塑形镜对不同屈光度数近视患者控制效果不同。
3.距离中心凹μm、μm、1μm、μm、2μm的鼻侧脉络膜厚度薄于黄斑中心凹及其余三个方位。戴角膜塑形镜后中心凹及其鼻侧、颞侧、上方、下方四个方位的脉络膜厚度均有增加,各个方向增加有所不同。
结论:
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早期黄斑部脉络膜厚度较戴镜前增加,脉络膜厚度的增加可能与配戴塑形镜后视网膜离焦作用有关。黄斑中心凹鼻侧脉络膜厚度薄于黄斑中心凹及其余三个方位。中度近视患者脉络膜厚度增加更明显,角膜塑形镜对中度近视控制效果更明显。
三、青少年调节灵敏度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
胡媛媛1,吴建峰1,2,孙伟1,吕太亮1,王兴荣1,毕宏生1,2,3
单位:
1.山东中医院
2.山东中医药大学眼科与视光医学院
3.山东中医药大学眼科研究所
摘要:
目的:
调查山东省冠县7~15岁青少年近距单眼调节灵敏度的分布情况;筛选出影响青少年调节灵敏的相关因素,探讨调节灵敏度与近视发生发展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近视的有效控制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取以学校为基础的随机横断面研究,对随机抽取的7~15岁青少年进行单眼40cm调节灵敏度、远近视力、屈光度、眼生物参数的检测以及家庭环境、用眼情况和视疲劳的问卷调查,应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调节灵敏度的分布情况以及相关因素。
结果:
共抽取样本人,接受检查的总人数为人,应答率达93.4%。平均年龄10.5±2.4岁(7~15岁),男生人(54.2%)。7~15岁青少年单眼40cm调节灵敏度的均值为5.25±2.82cmp(circlesperminute,95%confidenceinterval(CI):5.14~5.37)。
随着年龄的增长,单眼40cm调节灵敏度逐渐增加(P=0.);不同年龄组不同屈光状态单眼调节灵敏度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视眼的单眼近距调节灵敏度最低,近视眼的单眼近距调节灵敏度数值最高。高度散光(柱镜或角膜散光≥2.50D)的单眼近距调节灵敏度最低(P=0.)。
不同生活远近视力的单眼近距调节灵敏度不同(P0.05)。7~15岁青少年单眼40cm调节灵敏度与父母的学历和周末的读写时间呈正相关(P0.05),与平时的睡眠时间呈负相关(P=0.)。
结论:
7~15岁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调节灵敏度有增加的趋势。屈光状态是青少年调节灵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近视的青少年有较高的调节灵敏度。
影响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的多项因素,如父母亲较高的文化程度及近视程度、较多的读写时间、高的眼轴长度与角膜曲率半径之比(AL/CR)、均与较高的调节灵敏度有关,同时近视的部分症状也与调节灵敏度相关。
当远视力轻微欠矫或低度近视时,近视青少年的单眼近距调节灵敏度较高;平时戴镜近视青少年的单眼近距调节灵敏度高于平时未戴镜者。
四、使用RGP矫正儿童角膜散光从而排除弱视诊断一例
作者:刘畅
单位:铂林眼科
摘要:
目的:
探索RGP对角膜散光的儿童视力提升的有效性,从而排除弱视的诊断。
方法:
患儿男,5岁,年10月幼儿园体检发现视力问题前来就诊。
裸眼视力:OD:0.5OS:0.9
阿托品散瞳验光:
OD:+3.00/-3.50*=0.6
OS:+2.25/-1.00*=1.0
角膜曲率:
OD:42.1
45.190OS:42.1
43.990外院曾诊断为单眼弱视,要求尽早进行弱视训练。考虑本患儿角膜散光较大,与家长充分沟通后,右眼进行RGP试戴,参数为:8.0/-4.00/9.4,片上追加光度后,视力达到0.9+。
结果:
患儿视力明显提升,排除弱视诊断。
结论:
大度数角膜散光的患儿,主觉验光后检影验光后视力如果不能有效提升,均需要应用RGP进行试戴。RGP是弱视诊断的必要工具,尤其是角膜散光造成的视力不佳,使用RGP诊断后会有不同幅度的视力改善。
五、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角膜生物力学相关研究
作者:杨积文
摘要:
目的:
分析近视的儿童青少年角膜生物力学特征与屈光度、角膜曲率、角膜厚度以及眼压等相互关系。并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角膜生物力学的变化,进一步探究角膜生物力学特征对配戴角膜塑形镜后临床效果的影响。
方法:
选取近视儿童青少年41例(80眼),通过客观验光与主觉验光测得其屈光度,应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曲率,并应用可视化角膜力学分析仪(OculusCorvisST)测量患者角膜生物力学特征,包括第一/二压平时间(thefirst/secondapplanationtime,A1/2time)、第一/二压平长度(thefirst/secondapplanationlength,A1/2length)、第一/二压平速率(cornealvelocityduringthefirst/secondapplanationmoment,A1/2velocity)、最大压陷时间(timefromthestartuntilthehighestconcavity,HCtime)、最大压陷曲率半径(centralcurvatureradiusathighestconcavity,HCradius)、最大压陷屈膝峰间距(distanceofthetwosurrounding“knees”athighestconcavity,PD)、最大形变幅度(deformationamplitude,DA)、角膜中央点的厚度(centralcornealthickness,CCT)和生物力学眼压(biomechanicsintraocularpressure,bIOP)。对患者的等效球镜、角膜平均曲率以及角膜中心厚度与其角膜生物力学特征参数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对所有研究对象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各时间点的生物力学参数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的方法探究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二十分钟后屈光度的变化与角膜曲率、角膜厚度、bIOP以及各生物力学参数的关系。
结果:
角膜K1值分别与A1time、A2time、PD及HCradius间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P=0.;r=-0.,P=0.;r=-0.,P=0.;r=-0.,P=0.);角膜K2值分别与A2time、PD及HCradius间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P=0.;r=-0.,P=0.;r=-0.,P=0.);将测得的角膜中央厚度与各角膜生物力学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仅A2length及PD和CCT间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P=0.;r=-0.,P=0.);bIOP与A1velocity、A2velocity、A1time、A2time、PD、DA的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r=-0.,P=0.;r=0.,P=0.;r=0.,P=0.;r=-0.,P=0.;r=-0.,P=0.;r=-0.,P=0.)。通过对戴镜前后不同时间角膜生物力学的变化分析,发现A1time、HCtime及CCT在戴镜前后随时间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P=0.;F=2.,P=0.;F=.,P=0.)。经过LSD两两比较发现A1time戴镜后一天及一周时较戴镜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一月与三月时较戴镜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Ctime在戴镜后一天、一周时较戴镜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而一月与三月时较戴镜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一天、一周、一个月以及三个月CCT较戴镜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周与三个月间的C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戴镜二十分钟后屈光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戴镜二十分钟后屈光度改变量与角膜曲率、CCT、bIOP及测得的生物力学参数间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近视患者的角膜生物力学特征与屈光度及CCT无明显关系;角膜曲率越平坦、bIOP越低,角膜生物力学特征表现为在外力作用下更容易发生弹性形变;配戴角膜塑形镜后部分角膜生物力学属性短期内有所降低,但一到三个月逐渐恢复至基础水平;短时间配戴角膜塑形镜后临床效果与角膜曲率、CCT、bIOP及角膜生物力学特征无明显关系。
六、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的角膜塑形术
作者:谢培英
单位:北京远程视觉眼科门诊
摘要:
观察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的屈光参差的程度,有无弱视及双眼视异常,角膜塑形镜的选择应用,戴镜后视力的提升,屈光度及眼轴长度的变化,同时探讨年龄相关性影响,以及配合视觉训练的效果。
观察例,弱视8例,其中3例伴高度散光,CVA0.4~0.6,戴镜一个月CVA%恢复正常。连续配戴角膜塑形镜三年,记录完整58例,平均年龄:男11.48±3.36岁女12.34±5.28岁,屈光度差值戴镜前:3.01±1.75D戴镜6月后:0.34±2.62D;平均裸眼视力前:4.95±0.23,6~36月:24.87±0.09mm~25.34±1.03mm平均增长0.52mm,每年增长0.17mm。
高屈光度眼与低屈光度眼分组观察,低度组的眼轴增长高于高度组,高年龄组的眼轴变化小于低年龄组,两个年龄组中低度组的眼轴增长亦均高于高度组。选择戴镜5年以上的病例具体分析两眼近视度与眼轴的变化趋势。高参差度组(≥2.50D)的立体视异常为15%,调节异常为50%,而低参差度组分别为0%和38%。将结合具体病例观察角膜塑形术配合视觉训练后视力的提升及双眼视功能的提升。
研究表明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均能明显提高视力,快速降低屈光参差度。短期配戴后既能明显改善融合和立体视功能。
年龄较大儿童的双眼眼轴增长的延缓效果较好,但年龄较小儿童低度眼的眼轴增长相对比较快。有针对性的配合3D、4D视觉训练,可促进恢复双眼视功能和控制近视发展的疗效。
·END·
塑形·LUCID·研究
以上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看精彩内容:《角膜塑形镜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专家这么说!》
露晰得中国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fangzhiyuan.com/etsgzl/3634.html